5月21日下午三點,全國政協(xié)十三屆三次會議將在北京開幕,推遲兩個多月的2020“兩會時間”正式開啟。
受疫情影響,今年全國兩會除了開幕時間相較往年有所推遲外,還有哪些新的變化呢?一起來看看↓↓
會期適當縮短
全國政協(xié)十三屆三次會議今天開幕,5月27日下午閉幕,會期比原計劃縮短了4天半。
網絡視頻采訪為主
考慮到疫情防控要求,今年兩會僅邀請部分在京的記者采訪會議,不邀請境外的記者臨時來京采訪,媒體主要通過網絡、視頻、書面等方式進行采訪。
為此,各駐地專門設立了采訪區(qū),搭建了網絡視頻采訪間,為代表委員接受采訪提供便利。一起來看看網絡視頻采訪間長啥樣、咋采訪吧↓↓
將作電視直播或網絡圖文直播
各次全體會議作電視直播或網絡圖文直播,特別是新聞發(fā)布會、記者會、“代表通道”“委員通道”“部長通道”等采訪活動將采用視頻方式進行。
各代表團將設立新聞發(fā)言人
代表團不安排開放團組和集中采訪活動,各代表團將設立新聞發(fā)言人,及時發(fā)布本團的重要信息。
今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、 決戰(zhàn)脫貧攻堅之年以及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收官之年
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召開的兩會將有哪些看點值得關注?
看點一:疫情防控“下半場”怎么打?
當前,疫情防控進入“下半場”。
首先,國內外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。一方面,境外疫情形勢嚴峻復雜,確診病例、死亡人數不斷攀升,根據世衛(wèi)組織16日公布數據,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超過434萬例,死亡人數達到29.7萬人;另一方面,國內部分地區(qū)近期仍發(fā)生聚集性疫情。
其次,科研人員研究認為,新冠肺炎疫情或將長期存在,間歇性地在局部流行,要做好“打持久戰(zhàn)”的準備。常態(tài)化下,要統(tǒng)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(fā)展。
因此,今年下一階段如何做到常態(tài)化疫情防控不放松,推動公共衛(wèi)生體系的完善,將是全國兩會的重要議題。另外,中國將如何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抗疫,相關決策與趨勢也備受世界關注。
看點二:今年經濟社會發(fā)展預期目標如何確定?
當前境外疫情還在蔓延擴散,對世界經濟的沖擊還在發(fā)展演變過程中,我國經濟發(fā)展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(zhàn)。
在嚴峻復雜的形勢下,穩(wěn)住經濟基本盤、保障民生是核心目標。因此,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怎樣確定經濟社會發(fā)展目標,包括GDP增速如何設定,就業(yè)、收入、環(huán)保等方面的任務如何安排等,成為備受關注的焦點。
看點三:脫貧攻堅如何啃下“硬骨頭”完成“加試題”?
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(zhàn)收官之年,剩余脫貧攻堅任務艱巨。目前,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、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、551萬貧困人口未脫貧。已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,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。
目前,脫貧攻堅戰(zhàn)進入倒計時,正發(fā)起最后沖刺––聚焦“三區(qū)三州”等深度貧困地區(qū),掛牌督戰(zhàn)未摘帽的52個貧困縣和貧困人口多、脫貧難度大的1113個村。除了要啃下“貧中之貧、困中之困”的“硬骨頭”,受疫情影響,一些幫扶工作難開展、外出務工受阻、產業(yè)扶貧遇到困難。
5月15日,農民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祥云鎮(zhèn)小麥博物館附近的麥田里勞作 來源:新華社
時間緊、壓力大,如何如期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,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“加試題”考驗,需要代表委員群策群力,建言獻策。
看點四:如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?
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收官之年。站在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,面臨更加復雜的國內外環(huán)境,如何確保實現目標,為新階段新航程奠定良好基礎,代表委員的相關討論也將成為重要看點。
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、精準脫貧、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堅戰(zhàn)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,是邁向高質量發(fā)展必須跨越的關口。其中,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,今年已經進入決戰(zhàn)決勝關鍵的階段。
看點五:民生保障如何紓困托底?
民生連民心,今年疫情背景下的民生保障尤為牽動人心,是重中之重。
首先是就業(yè)壓力不容回避。統(tǒng)計局數據顯示,2月份全國城鎮(zhèn)調查失業(yè)率為6.2%,4月份全國城鎮(zhèn)調查失業(yè)率比上年同期高出1個百分點。
在就業(yè)群體中,大學生與外出務工人員尤為突出。2020屆高校畢業(yè)生規(guī)模將達874萬人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受疫情影響,今年畢業(yè)生工作簽約率明顯低于往年。此外,中小企業(yè)紛紛裁員或縮減用工人數,一些農民工不得已返回家鄉(xiāng)。
經濟下行還直接影響了居民收入。如何保護百姓的“米袋子”“錢袋子”,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特別是困難群體的保障迫在眉睫。
此外,“就醫(yī)難”“就醫(yī)貴”如何進一步破解、垃圾分類如何落地、義務教育階段“就近入學”新政策效果如何、老舊小區(qū)改造怎樣推進、養(yǎng)老院建設如何加快等問題,也將是廣受關注的話題。
看點六:民法典保障人民權益有何突破?
全國兩會期間,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還將對醞釀多年的民法典草案進行審議。
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4次啟動民法制定工作。2014年,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編纂民法典這一重大立法任務。2017年,民法總則獲表決通過。此后,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各分編草案進行了多次審議。2019年“完整版”中國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。
由民法總則和民法典各分編草案“合體”而成的民法典草案,包括7編加附則,共84章、1200多條,是一部全方位保障人民權益的法律,被譽為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”和新時代人民權利的“宣言書”。
看點七:外部環(huán)境日趨復雜中國將如何應對?
受全球疫情蔓延影響,我國外部環(huán)境日趨復雜。世界經濟下行,一些西方政客為推卸自身防疫不力責任頻頻向我國“甩鍋”,一些西方媒體丑化中國形象,民粹主義、狹隘民族主義思潮升溫,逆全球化思潮和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。
中央指出,要堅持底線思維,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(huán)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。同時也基于這樣的判斷,中國未來將采取怎樣的對外政策,如何處理國際關系,舉世矚目。